中新网兰州12月1日电 (王牧雨)“现金仍是重要的支付手段,特殊群体和特定地区需求依然旺盛。”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1日举行甘肃省首届“人民币现金日”活动,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党委委员来元元表示,近年来,部分社会单位和经营主体出现拒收人民币现金行为,不仅损害公众现金支付权益,也对现金流通使用环境和人民币信誉产生了影响。
随着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进程加快,不少老年人、青少年、来华人士等特殊群体因不便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等情况,而在购物、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诸多不便。
当日,该活动还发出倡议,确定以后每年12月1日在全省范围开展“人民币现金日”活动,提倡社会公众当日使用人民币现金进行消费和支付,反对歧视现金支付,关注现金流通环境。
2019年,工商银行兰州分行现金运营中心清点部货币“打假员”蔡学军工作瞬间。 (资料图)艾庆龙 摄
1948年12月1日,第一套人民币正式发行,为新中国奠定了货币制度基础。
事实上,关于整治拒收人民币现金工作,2018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整治拒收人民币现金的10号公告。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
甘肃也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把整治拒收现金工作作为全省各级人民银行的“一把手工程”;综合运用宣传、约谈、处罚等监管手段,按照“首违不罚、抓大放小、应罚尽罚”原则,对当事人违法行为进行分类处置。
图为浙商银行兰州新区支行大堂经理在便利店向店主讲解整治拒收现金有关知识。浙商银行兰州新区支行供图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借助银行业金融机构城乡网络化布点优势,依托营业网点落实网格化管理责任,确立“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网格责任区—责任网点—网格员”的分层管理体系,打造以基层社区、行政村、商圈、校园为基础的现金服务管理体系。
来元元表示,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拒收人民币现金是违法行为。此次活动旨在倡导全社会共同维护人民币现金的法定地位,严肃查处拒收人民币现金的非法行为,同心构建良好的人民币现金流通环境。(完)
中新网宁德12月1日电 (陈祥云)记者1日从福建省宁德市台港澳办获悉,宁德市台港澳办、市总工会、市妇联、团市委、中国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等五家单位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应用的通知》,以《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为载体,推进其在各领域应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在宁德,《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由中国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宁德市台港澳办共同颁发,符合申报条件的台商台胞可自主申报。持证台商台胞到宁德市相关金融机构办理业务时,将享受到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的金融服务。
宁德市台港澳办负责人表示,这是宁德市在福建全省率先推动《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在政府部门应用。
据介绍,在政府部门“评优评先”中,宁德市总工会推荐模范职工之家、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市妇联系统推荐“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巾帼文明岗”;全市共青团系统推荐“五四青年奖章”“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评选中,在条件符合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持有《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的台商台胞。
在外汇领域中,国家外汇管理局宁德市分局对持有《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的台商台胞优先支持其申请外汇服务贸易便利化试点,并享受七项优惠政策服务,包括简化单证审核办理流程、享受具有出口背景的国内外汇贷款购汇偿还政策、享受特殊退汇业务办理取消到现场登记等。
在其他金融领域中,中国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推动14家商业银行出台对持有《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的台商台胞办理金融业务时享有的优惠政策,并汇编为《宁德市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金融优惠措施汇总表》。(完) 【编辑:刘阳禾】